李沧新媒体

风声|多地罚没收入大增,警惕地方财政压力之下的“乱出手”

2022-12-31 15:47:01

基多拉网 http://jdlfuzhuang.com

作者|朱昌俊

知名媒体评论员

经济增速放缓之下,一些动向值得注意。日前,有媒体统计了2021年全国300余个地级市的罚没收入。在公开数据的111个地级市中,2021年有80个地级市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,占比超过72%。其中,15个罚没收入同比增幅更超过100%。

对这一情况,多地都表示,罚没收入大增主要原因“是大案要案罚没收入增加”。言下之意,不存在刻意加大罚没力度的问题。但这么多地级市的罚没收入不约而同大幅上升,恐怕非巧合。

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,地方罚没收入一路飙高,这种倾向值得注意。

越是在经济下行之时,越应该注重保市场主体、保民生。而罚没收入中,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和民众在“埋单”。如果罚没收入的增长脱离了经济基本面,就可能存在着为了应付财政压力不惜收取“过头税”、“过头费”的情况。而这,无异于杀鸡取卵。

道理很简单,地方政府感受到财政压力,其实主要是前端的企业和市场出了问题,这种情况下,继续加大罚没力度,就会给本已负重前行的企业主体以更沉重一击,结果伤害的,是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根基。假若这种做法蔓延、成为普遍现象,更会伤及整个市场元气和经济复苏动力。

关于违规罚没现象,去年底,国务院就通报了“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”的典型案例。当时,作为县级市的霸州,在67天内共计对当地2443家企业罚款6700万,这种被称为“地毯式罚款”的疯狂之举,把地方的罚没创收冲动演绎到了极致。

与此类现象对应的是,今年以来,受疫情、房地产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,不少地方的财政开始捉襟见肘。诸如有县城“发不出工资,公交停运”;有城市一次性打包对外卖断景区、事业单位食堂经营权;有基层官员为房地产站台,呼吁公务员“买了一套买二套……买了三套买四套”,等等现象一再发生。

而就在前几天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》,其中关于“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”的内容引人关注——要准确规定行政裁量权基准内容,依法合理细化具体情节、量化罚款幅度,坚决避免乱罚款,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,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。

一边是多地罚没收入大增,一边是一些地方财政亮红灯,再加上国家层面专门打预防针——“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”。这些现象至少提醒我们,要谨防地方的“乱出手”冲动。

过去相当长时间里,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。有数据显示,2021年一季度,地方100块收入里,土地出让的收入达到54块。在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时期,这种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背后的脆弱性,被掩盖了。如今,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,土地财政支撑力削弱,很多地方财政压力随之陡增。

根据上个月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,今年1-6月,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3622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31.4%。而另一端,受疫情及国际政经局势的影响,经济增速继续下滑,其他可以代替“土地财政”的税源尚未形成。此背景下,罚没收入大增,与摊派式卖房、停止公交运行等在内的地方反常操作,很难说不是地方财政压力的一体两面。

那么,面对这种情况,到底该如何应对?

在罚款创收被国家明确规制,同时持续有效的开源之道暂未出现的情况之下,节流可能是最能“解渴”的一个举措。

这一方面,体现在压缩非必要开支上。近两年,多地已出台通知,要求控制压减行政开支,真正将“过紧日子”落到实处;另一方面,则是要通过加速推进财税体制改革,理顺各级地方的事权财权从而给基层政府减压,以避免一些地方迫于财政压力“乱出手”,同时确保最基本的财政支出不受影响。

今年6月13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就指出,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事权,明晰界定支出责任。例如,共同财政事权要逐步明确划分省、市、县各级支出责任,按照减轻基层负担、体现区域差别的原则,根据经济发展水平、财力状况、支出成本等,差别化确定不同区域的市县级财政支出责任。眼下来看,相关改革需要保证落地。

经济下行压力之下,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,运转近30年的分税制的“不适”之处也值得客观讨论。从积极的方面看,当此之时,也是最容易形成财税体制改革共识,推动改革行动的一个窗口期。若能够顺势取得一些重大突破,不仅有助于当下的“共度时艰”,也利于构建更科学的财税体制。

当然,开源、作为破解财政压力的根本之举,始终不容忽视。要知道,经济虽然降速,但在全国大盘中,一些最基本的支出是只增不减的。如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一系列举措,包括部署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的举措,兜牢民生底线;确定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的措施,帮扶渡过难关、恢复发展等等,背后都需要公共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。

唯有竭力盘活国家财政的源头活水,才能维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康运转。譬如,当务之急就是要更好平衡防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通过更有力度的改革稳住市场信心,这些都需要更周全的考量与更具实效的行动。

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,仅代表作者立场。

编辑|张丰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李沧新媒体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