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12 09:41:02
这个女人“杀疯了”!
最近在刀光剑影的国际外交战场上,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“女战士”出圈了。
她就是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,玛丽亚·扎哈罗娃。
现年47岁的扎哈罗娃,金发及肩,碧眼红唇,风姿绰约,可一开口却是唇枪舌剑,言辞狠辣,怒怼政敌毫不留情。
她暗讽拜登即将卸任、训斥德国外长毫无品味、吐槽英国首相没文化、指责挪威工作人员太清高……
国外媒体直呼,俄外交部发言人性感、聪明,又可怕,简直是长着魔鬼心脏的美女!
扎哈罗娃一笑置之:“这是对我职业生涯的最高评价。”
不管别人怎么说,谁要是敢来使绊子、敢挑衅俄罗斯,扎哈罗娃必定火力全开。
前不久,特拉斯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,扎哈罗娃马上就在社交媒体调侃:
“英国从未有过如此丢脸的首相。大家以后提到特拉斯,只会记得她戴头盔坐在坦克上的傻样,她灾难性的愚昧,以及英国女王跟她见面后立即举行的葬礼。”
如此不留情面的嘲讽,可见扎哈罗娃与特拉斯“结怨”已久。
早在特拉斯还在竞选英国首相时,就三番四次拿俄罗斯开刀。
她曾在辩论节目中,公然呛声俄罗斯外长,还说要当面谴责普京。
扎哈罗娃哪能咽下这口气,马上回怼特拉斯:
“这位学问不太好的女士曾在莫斯科会谈上围攻拉夫罗夫,结果却出尽洋相。她当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,还搞错地理名称。”
为了选举拉票,特拉斯胡说八道:“我已经准备好按下按钮,发动核战争,让俄罗斯一击即溃。”
扎哈罗娃机智地揶揄:“这将是喜剧电影《王牌大贱谍》新系列的完美开头。”
面对政敌的无理攻击,扎哈罗娃总能沉着应对,不带一个脏字地怼回去。
除了把“反俄”常挂在嘴边的英国前首相,其他尝试挑衅俄罗斯的媒体和政客,都在扎哈罗娃这儿吃了一鼻子灰。
今年6月,美国驻俄大使馆人员在大街上对着俄军标志竖中指,扎哈罗娃见状怒斥:
“你是断了手指,还是脑子进水?为什么美国把精神病人派到俄罗斯?”
听说德国农业部长呼吁大家通过少吃肉来对抗俄罗斯,扎哈罗娃不屑地吐槽:
“德国人为了抵制俄罗斯,应该要少呼吸,顺便还能保护生态环境。”
英国粮食、环境与农村事务大臣质疑俄罗斯偷了乌克兰的小麦,要求对小麦进行DNA溯源。
扎哈罗娃一脸无语:
“英国怎么不审讯下小麦?记录下小麦的口供?安排小麦跟小麦对质?当然,如果要做DAN鉴定,我想一定能找到它们更多失踪的亲戚。”
在9月15日的记者会上,有人提议取消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。
扎哈罗娃压住怒火,强硬回击:
“这是不可能实现的!若要建立一种机制取消我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,这就好比获得诺贝尔奖,而且还是诺贝尔数学奖。”
众所周知,诺贝尔没有数学奖……
每天应对全球记者的各种刁难,扎哈罗娃总能以一人之硬气,舌战群儒,顽强对抗欧美国家的威胁与攻击。
她与政敌正面硬刚的姿态,犀利狠辣的发言,让挑衅她的人毫无招架之力,难怪有媒体称她是“最让西方恐惧的俄罗斯女人”。
但别看扎哈罗娃“易燃易爆”,她可不是见人就怼。相反,她对中国却如家人般温暖。
我国外交官发布批评美国的言论后,扎哈罗娃会马上出来撑腰,在社交平台用中文表达:
“朋友华春莹,加油!”
除此以外,扎哈罗娃还多次力挺中国,回怼外媒的各种不实谣言。
她本人也表示,自己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,希望以后能当一个汉学家。
提到扎哈罗娃与中国的缘分,咱得追溯回47年前。
1975年,扎哈罗娃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外交家庭,父亲弗拉基米尔·扎哈罗夫是个汉学家,喜欢钻研中国语言、文学和文化,曾长期担任前苏联的驻华使馆秘书。
母亲则是一位艺术评论家,写得一手好文,出版过艺术类和儿童类书籍。
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,扎哈罗娃从小就给自己画下蓝图:
“长大后,我要像父亲那样,从事充满挑战性的工作,也要像母亲那样,多才又多艺。”
6岁那年,扎哈罗娃跟随父母来到北京,在这里读小学、中学,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。
在校期间,扎哈罗娃的北京话说得很溜,每次参加完学校活动,都会一五一十地跟妈妈讲述心得,从小就展现出非一般的口才。
与此同时,扎哈罗娃一家人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。
他们过中国传统节日,吃传统美食,收集中国手工艺品。
每逢春节,家里的餐桌上一定会摆好饺子,“因为这是春节必吃的食物啊。”
每逢假日,一家人会探访名胜古迹,亲眼见证了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修缮。
于扎哈罗娃而言,中国就是她的第二个家。
1992年,由于父亲被召回国,全家人返回俄罗斯。
两年后,扎哈罗娃凭借出色的中文底子,考进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,这是所有俄罗斯外交官的母校。
原来,小姑娘萌生了当外交官的想法,但母亲知道后却一句否决:
“在我们国家,从来没有女性外交官。”
可扎哈罗娃心意已决,母亲根本拗不过她,为了能在一众男性中脱颖而出,她唯有努力变得更强更优秀。
进入大学后,扎哈罗娃发现自己的语言短板——只会俄语和中文,英语很糟糕。
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,怎能不懂英语?
于是,扎哈罗娃开始废寝忘食,醉心学习,一边攻读两个专业——东方学和新闻学,一边恶补英文。
在莫斯科的严寒下,满脑子只有学习的扎哈罗娃,竟然没发现自己的衣服鞋子破了、漏风了。
大学期间,扎哈罗娃主动申请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实习。重回北京的这段日子,她对外交工作的兴趣愈渐浓厚,也对中国做了很多研究。
2003年,扎哈罗娃进行历史学副博士的论文答辩,题目是《中国人如何过农历新年》,真是熟悉又亲切。
完成学业后,扎哈罗娃很快得到正式工作的机会,她在俄罗斯外交部轮岗了两个部门——《外交信使》杂志社和新闻局。
自此,聪明、美丽且勤奋的扎哈罗娃,即将开启她一路开挂的职业生涯。
据说,俄罗斯外交部有个不成文的“传统”。
外交人员若想仕途顺利,步步高升,得走一遍“大使馆-联合国-外交部”的流程。这样既可以考验业务能力,又能考验忠诚度。
现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秉承了这个“传统”,扎哈罗娃也不例外。
2005年,扎哈罗娃被派往美国纽约,在俄罗斯驻联合国常设代表处担任发言人。
在这里,她学会了如何与媒体打交道,锻炼出处变不惊、随机应变的能力。
她也去了美国很多地方,逐渐了解到更多西方喉舌如何采访、评论政事的话术,以及各种带节奏的套路。
“在美国这段时间,我收获颇多。”
经过三年的历练,扎哈罗娃回到俄罗斯外交部,在新闻局兢兢业业干了7年。
直到2015年8月,她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新闻局第一发言人。在此之前,这个位置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位女性。
扎哈罗娃终于靠自己的力量,冲破外界对女性的束缚。
“这么多年来,我都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……”
成为发言人后,扎哈罗娃以一种全新、敏锐、犀利的语言风格,让全世界人民深刻感受到战斗民族的“铁血”基因。
特别是在头号对手美国的高压打击下,扎哈罗娃更是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。
2017年,俄罗斯外交部一个网站遭到黑客袭击,美媒对其大做文章,称是美国黑客所为,以挫俄罗斯的锐气。
面对记者不怀好意的挑衅,扎哈罗娃云淡风轻地说:
“那只是一个很久没用,缺乏维护的老站点,真正的官网并没有受到影响。再说了,就算是美国黑客干的,也不值一提。”
言下之意:随你怎么折腾,我都不care。
原本一脸得意的美国记者,瞬间哑口无言。
2018年,美国公开批评俄罗斯的军事问题,说美国是世界和平的守卫者,俄罗斯是破坏和平的不安分子。
扎哈罗娃气不打一处来,在新闻发布会上,骂了美国足足15分钟。
她不打草稿地逐一细数美国违反和废除重大国际条约的行为,严厉指出美国在军事和环境问题上的不作为。
“美国一边标榜所谓的世界新秩序,一边却不断违反条约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,美国正在玩弄这些文件(条约)。”
一番疾言厉色的发言,让在场的记者们出了一身冷汗。
而当老美试图把矛头对准中俄关系时,敏锐的扎哈罗娃直接反击:“那些想要挑拨中俄关系的人(国家),都不会成功!”
自2019年,西方国家就常看不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俄的紧密合作,阴阳怪气地对中国恶语相向。
每当此时,扎哈罗娃就会化身“袒护”中国的小天使:
“西方无非是嫉妒中国的经济成就,在他们看来,所有与中国的合作,都穿上了阴谋的外衣,其本质就是西方的不自信。”
不得不说,这番言之凿凿,国人听着实在是舒畅又悦耳。
自担任俄外交部发言人以来,扎哈罗娃正是以这种怼天怼地的铁娘子风范,荣登各大新闻头条,媒体更是把她和拉夫罗夫并称为“俄罗斯的外交铁壁”。
然而,离开外交舞台,回归生活的扎哈罗娃,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。
她亲切、温柔、接地气,甚至还是个“金发甜妹”。
在成为外交部发言人之前,扎哈罗娃已经是个网络大V,个人社交平台有好几十万粉丝。
在俄罗斯,人们不会说她攻击性强,更不会说她是女汉子,大家喜欢到她的社交账号页面溜达,看她发的新闻评论,还有她充满反差萌的生活动态。
扎哈罗娃坦言,自己是个深度网民,经常上网冲浪,看各种最新消息,也常在网上与民众互动。
“网络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,我总不能用外交态度去面对网友。而且,外交发言也应该与时俱进。”
除此以外,扎哈罗娃果真继承了母亲多才多艺的天赋,舞蹈、作词、诗歌、画画……样样拿手。
2016年,在“俄罗斯-东盟”峰会上,扎哈罗娃身穿连衣短裙,脚踩15厘米高跟鞋,在俄罗斯民谣的伴奏下,大秀民族舞,引得台下阵阵欢呼。
2017年,在莫斯科电影节的开幕式上,扎哈罗娃为歌曲《记忆永在》亲自作词,并由女歌手纳尔吉兹·扎基罗娃演唱,以此献给俄罗斯军人。
工作以外,扎哈罗娃喜欢在Facebook上发布一些休闲的生活照,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。
粉丝们直接表达对她的喜爱:“她是如此热爱生活,她的美丽震惊了所有人!”
值得一提的是,扎哈罗娃虽然人在俄罗斯,却从未放下自己的“中国情结”。
2019年,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,扎哈罗娃带着一家人重返北京,她在颐和园向女儿一一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。
“这里的变化好大啊,不过仍旧是我熟悉的中国。”
曾几何时,扎哈罗娃希望自己能在中国工作、生活、扎根,像父母那样,当个汉学家。
但后来,她决心走上那条布满荆棘,充满风雨的外交官之路。
曾几何时,有人建议扎哈罗娃别做外交官了,以她的学历,找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很容易,况且俄罗斯政局不稳,谁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变天。
但始终,她没有偏离轨道,在休假的时候、在家里、在坐车回家的路上、在去国外出差的飞机里……时刻保持高度集中,关注各方报道,回答记者问题,仔细琢磨措词……
扎哈罗娃用她的坚持、刚强、毅力,换来了她应得的尊重和掌声。
2017年1月,普京亲自为扎哈罗娃戴上“友谊勋章”,这是她获得的第一枚仕途勋章。
扎哈罗娃扭过头,对着镜头,脸带微笑,眼里有光。
参考资料:
上观新闻《外交女将又开怼,最新语录来了!》
时代邮刊《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:“性感、聪明而又可怕”》